【投稿】28-38歲的你,這10個轉變正在發生,你跟上了嗎?

很多人在過了28-38歲這段時間之後,回過頭來一看,都發覺這十年,實在是人生轉彎最大的地方,往往一個決定牽動千百個影響──是個驚心動魄卻又精彩萬分的十年。

13789844334
你一定在想,為什麼是28-38歲呢?

28歲的你,投入職場幾年了,開始從「被照顧」,轉化為「照顧人」的角色。

而不只是在職場,28-38歲的十年間,我們在家庭、生活、感情、學習,也都享有更高的自由度。

很多人在過了這段時間之後,回過頭來一看,都發覺這十年,實在是人生轉彎最大的地方,往往一個決定牽動千百個影響──是個驚心動魄卻又精彩萬分的十年。

若是請父母照他們28-38歲時的狀況給建議,會發現,現在一切都不同了──例如,建議你在同產業甚至是同公司穩紮穩打地升職──但殊不知,目前70%的工作,在未來10年間都會消失。

究竟現在28-38歲的你,在家庭、生活、愛情、婚姻、學習,會碰到怎樣的十個轉變?你是否已跟上了呢?

*轉變1*:工作

28-38歲的你,在專業領域耕耘了幾年,獲得一些認可,有機會升職。

如果轉換領域,好像就浪費可惜了……是不是真的是這樣…?

「全世界現行的工作機會,在2030年將只剩 30%。」未來學大師Jeremy Rifkin這麼預測。

乍聽之下,這是個令人沮喪的消息,但換個角度想──你似乎更有理由,選擇投入自己熱衷的事物。

因為那些傳統的、高社會價值的工作,都可能在這波洪流中被取代。

並非說這些職業,不值得投入與尊敬,而應該是說,依循著以往「最安全道路」前進的,都不見得是「最安全」的……

28-38歲的你,知道只要認真努力過,都是自己的;但又不會被「努力過」設限,覺得離開了、轉換了,就叫做可惜。於是你告訴自己,可以帶著所有耕耘後的養分,加上改變的勇氣,踏上自己認同,而非傳統認同的旅程。

*轉變2* 父母

當父母28-38歲時,你的祖父母多半才50-60歲,還有很多時間能相伴左右,所以父母可能重心都在「拚事業」。

但世代漸晚婚,導致「父母」與「小孩」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大──如今28-38歲的你,父母大多都60-70歲了。

比起你的上一輩,在你追求夢想的同時,你知道,父母更加沒有時間等我們了……

但你也知道,或許他們期盼的,不是你的成功,而只是一個真心陪伴的簡單晚餐,或是一段雖然不知道他們是否能聽懂,還是認真講解的對話:「虛擬實境VR是什麼、物聯網IoT是什麼、為什麼你在做這些」。

世界變得越快,你知道,越沒有你的幫助,父母離世界就越來越遠。

而每一句不小心說出的「唉呀,爸你不懂啦」,只會更加速把彼此推向兩個平行的世界。

你知道世代的晚婚,讓我們能陪伴父母的時間,不會跟父母陪伴祖父母的時間一樣長。所以,你謹記在心:對父母的愛要更即時;對父母的耐心,要比小時候他們對你的耐心更加倍。

*轉變3* 旅行的目的

28-38歲的你,累積了一點生命經歷與積蓄,看過各種「推比薩斜塔」、「吞新加坡魚尾獅水柱」的照片……

終於漸漸明白,旅行的目的,不在於履行。

可能到過巴黎兩次,還沒上過鐵塔,只是造訪了幾家小書店,逛逛街……那也很好。

這個年紀的你,更能夠為別人著想,更關懷身邊。但是說到旅行,你越來越能從「自己」出發──

想要深度,卻無卡可打的文化體驗?還是只是浸淫在異國氛圍,讀讀平時沒空讀的書?或是全無計畫的,只是想跳上一班不知方向的老巴士,看看沒看過的風景……

旅行的意義,在於離開又回來之後,你煥新成為了什麼樣的一個人:是更輕鬆寫意、還是更有一番領悟──這些都可能是答案。更重要的是,這是「你」想從旅行中萃取的,與別人無關。

*轉變4* 伴侶

不同的世代讓伴侶的關係有了不同的面貌。

在上個世代的伴侶關係中,有顧家、持家的一方,以及事業有成、讓家裡衣食無缺的另一方……

這樣「各司其職」的美好,是「互補」關係,也幾乎定義了伴侶之間的羈絆與滿足。某種程度上更隱含著:一方的存在,是為了「成就另外一方」的自我實現。

時代的更迭,到了今天, 28-38歲的你,發現伴侶關係的中的美好,不再是「分工」,而是「分享」;不再是「互相羈絆」而是「互相支持」。

是在於找到一個「對於你想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夠理解與支持的人」:他(她)能「理解」你想要追求的變動──三十出頭了,成家了,但還是想要出國念個碩士、想離開原本穩定的工作、重新開始想要做的事。

他(她)甚至不只是能「理解」而已,還能夠「支持」你── 一起重新學習、一起打拚同行──儘管你想要的變動,會造成一些動盪,會攪亂他(她)原本平靜穩定的生活。

28-38歲的你,發現如此能夠互相成就與扶持的伴侶,一生能碰到一個,也就足夠了。

*轉變5* 交友

28-38歲的你,「朋友」的界線越來越廣。

身為社群廣泛交友的第一代,維持聯繫、獲得新知與機會的成本,比電話簿還是一本厚厚的書的時代,要低得太多。

社群中,你知道,當你在觀察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探望你。究竟什麼樣的訊息,適合透露給什麼樣的人,在這個世代變得很重要。

你知道負面情緒的宣洩,適合給誰看。你知道一個八卦新聞的點讚,都可能出現在不熟的人眼前。

而這些人,可能就靠著這些線索,拼湊出你大約的面貌……就像你也會暗自琢磨他們的面貌一樣。

你憑藉社群上的蛛絲馬跡,在某些機會降臨時,「先想到要找誰聊聊」;而有些不熟的人,可能因為他某次激進的PO文,你就不想再深交了。

28-38歲的你,明白社群交友世代帶來萬千機會,但站在人群中,到底「要講話還是不講話」、「講給誰聽」──你知道,這些都是課題。

*轉變6* 獲得新知的方式

28-38歲的你,明白大多數的知識與資訊,要靠自己動手去找尋。

雖然每天打開手機,就有排山倒海的新聞送上門來,但不脫兩種面貌:「洪水」(多與雜)與「傳染病」(重複)。

偶爾放鬆可以,但要成長,你知道自己必須採取「主動」:砍掉重練自己的動態牆,精選自己要關注的意見領袖,並設定自己頻道(Channel),在你的Channel裡面,你設定篩選資訊的來源、關鍵字、與議題。

28-38歲的你,比起20出頭時被動地接收嘻嘻哈哈的議題,現在的你,懂得在歡笑放鬆與學習成長中找到平衡,知道自己「要與不要」什麼。

*轉變7* 投資

馬克吐溫說:「要為『未來』做計畫,因為那是你要度過餘生的地方。」

28-38歲的你,在衝刺了一陣子之後,開始靜下心來想:

「除了事業、家庭…..是否該為下一步做些投資了? 」

「除了投資,每月的閒錢,是否可以幫助其他人?」

以前的你,跟著財務指標做投資。

現在的你,更傾向投資自己「認同」的機構──一個對環境友善、社會有益、公司治理出眾的公司──投資的同時,你也希望世界變得更好。

於是你開始認養貧困地區的孩子;看到21歲年輕人發動清理海洋垃圾的計畫,你覺得感動也熱血沸騰;見到偏遠孩童教學計畫的募款便掏出腰包。

這與道富銀行副總裁Chris McKnett提出的「ESG投資指標」有異曲同工之妙──ESG就是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與Governance治理。

Chris追蹤那些把ESG指標當做重要願景的公司,發現他們共同的績效比全球500大的企業還要突出。

28-38歲的你,看過了一些人為了財富「貪婪」的模樣,逐漸懂得,原來,投資可以不僅是為了自己財富的欲望──你明白了原來「投資」與「給予」,可以是同一件事情。

*轉變8* 健身與養生

初入職場時,連續著好幾年,總是急著證明自己,每天忙得天昏地暗,放假時,就是以「補眠」與「大餐」來安慰自己的辛勞,從事過最劇烈的運動,就是早上趕捷運。

來到28-38歲,你開始發現:能否有成就,真的不差那一次加班,或哪一次應酬。

你開始了一人也能成行的運動:報名了健身房、開始上瑜珈、每周一次河堤的長跑。

於是你訂下馬拉松、征服某座山的目標。飲料從半糖少冰,到無糖去冰;放到嘴裡的食物,只要是不健康的,都會有些罪惡感。

比起父母親那一輩,還來不及有健身的觀念,倏忽就來到了養生的年紀──28-30歲的你,已經領悟到健身與養生並存,腳步才能走得遠,也是回饋關心你的人,你能做到最基本的義務。

*轉變9* 需求

剛開始工作時,似乎社會環境幫我們定義了工作的目的:有朝一日能夠擁有房、車,還有些能夠突顯自己社會地位的奢侈品。

28-38歲的你,發現「需求」就該「擁有」的觀念正在轉變。你發現原來「需求」,是你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唾手可得地使用。

而一場以「分享」為名的世界正在擴大。

擁有最頂級房屋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房子分享給陌生人住、擁有高檔豪華車的人能夠搭載你一程、任何的奢侈品,包包、珠寶飾品,都能找到有人能夠跟你「分享」。

你明白,這個世界,或許已不是窮盡一個人青春歲月,換取擁有固定資產方能終於安心的世界。或許,你追求的是最適時間點上的舒適愜意,而不是一直擺在身邊的終於安心。

「需求」對你而言,不再是等於擁有一件物品,而是「使用物品」跟「時間」的交集。

*轉變10* 與世界接觸的勇氣

臉書營運長Sheryl Sandberg說: 「自信,有時需要弄假成真」

已經有過好幾年工作經驗的你,每次與陌生人的接觸,心裡還是會有一點忐忑: 「我真的可以嗎?」

28-38歲的你,跟喜歡的書籍作者的距離有多遠?跟崇拜的創業家究竟是否會有交集?

你知道,答案可能是:一封email的距離、一個誠懇的留言就可以。

28-38歲的你,比二十出頭時更有想法。看完書、聽完演講、長完知識,不僅僅是吸收而已,你有更多的反思,也想要回饋。

而你知道,就算是名人,誰又何嘗不希望能得到迴響與反饋呢?

有人讀完一本商管書籍,對裡面的觀點很有共鳴,寫信給遠在歐洲的教授作者,對方就樂於回信討論。

於是,你默默地覺得世界不小,但在有想法又誠懇的人面前,世界的任何角落,卻又不是那麼遙不可及。

28-38歲的你,能夠「互惠」的能力更佳了,你漸漸知道,只要多一點「主動與自信」──以前的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如今28-38歲的你,可以跟著巨人一起成長。

圖片來源:Visualhunt

資料來源:《30雜誌》

本文作者:

立馬度 是由兩位作者共筆

MP ,《經理人月刊》百大經理人獲獎者,台灣前十大國際品牌物聯網公司協理。

Kathy Chang,《Girls in Tech Taiwan》”40 Under 40 Women in Tech” 獲獎者,任職於東南亞電商的新加坡總部。

想做的事情太多了,不如就開始立馬度!當硬體為主流的台灣物聯網電子業,碰上軟體與Internet為主的新加坡新創網路電商,加上兩位作者身邊圍繞接觸的各國創業菁英,職場與生活的反覆討論思辨,可以激盪出很多想法與行動,也是立馬度寫作的初衷。

粉絲專頁:立馬度Limado,實踐目標的加速器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列印
編輯嚴選

編輯嚴選

我們是網站的小小編輯群 專門負責挑選、刊登好文章 歡迎部落客、寫手們投稿至 editor@pmtone.c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