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來說,Stage-Gate流程是指導一個新產品開發專案從創意的產生(Idea Generation)的產品上市(Launch)的全過程。
VOC
寫「文件」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尤其是工程師們,普遍覺得是浪費時間,此外,文件的「管理」更是門藝術,除了必須讓接收的人可以理解之外,還要能夠持續地更新與傳承,內化成公司的「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進而成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與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
對應到多數台灣企業來看,產品經理通常是三位一體:需同時兼任產品規劃(Product planning)、產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及產品行銷(Product marketing),更直白一些就是“校長兼工友”。
新產品開發在多數公司都是極機密等級的專案,通常只有核心成員(Core team members)可以知道,這種「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低調方式,不僅造成人才斷層、培養不易,要是 key person 整體出走,公司營運勢必大受影響。
對產品經理來說:一個成功的產品,除了點子必須新穎外,更重要的是要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以「同理」的心情替使用者著想,才能設計出真正讓使用者感到方便,並且為社會創造出更多價值的產品。
產品經理的角色很重要,但在多數公司卻不一定受到重視,原因之一就在於—對於”產品管理制度”及”產品經理定位”存在許多的誤解。筆者嘗試從過去輔導企業的經驗及學員提問的問題,歸納出『關於產品經理職責的十大迷思』…..
從公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優規」、「獨規」,真的是消費者所需要或想要的嗎?是不是有些「好過頭」了呢?
產品做失敗,其實並不可恥,怕的是:多數企業老板及高層為了避免失敗,所採取的一些風險規避的做法,有時反而抑制了未來新產品開花結果的動力。
轉職的風險還真不小…特別是在金錢的部分,有形的成本包括年資中斷、年終獎金、分紅配股、特休假的減少,另一方面,無形的成本更高,包括轉職過程中的調適、熟悉新公司、組織文化適應、同事相處等。
『設計思考』不是單純的設計,它是一套以人為本的思考流程,很多企業忘記了最重要的服務對象是使用者,而一味的鑽研設計出華麗的產品,最後推出時才發現這些功能或裝飾根本不必要或不好用,這些問題來自於忽略了使用者需求的重要性。
新產品要能成功,產品經理對於該產品是否保有熱情絕對是關鍵所在。除此之外,筆者還觀察到,愈是「企圖心」強烈的產品經理,不僅能夠讓新產品團隊保持融洽、溝通順暢,更能提升產品成功的機率。
「產品要創新,身為產品負責人的產品經理當然也要創新」。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極具突破性、足以改變世界,有些甚至可能連成功或永續性都沒有,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創新」。此外,無法通過市場嚴苛考驗的創新,永遠不會被視作真正的「創新」。
Kano Model通常應用於新產品、新服務開發,除了辨認出客戶需求之外也能決定客戶的何種需求是重要的。
如果企業是B2B或B2C,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會有不同嗎?
所謂的「產品力」是指企業開發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產品力」的意思就是要設計出好產品,而好的產品在顧客購買前、顧客消費中、顧客消費後自己都會說話。
簡單來說,MRD必須要能充分了解市場問題在哪裡以及顧客真正需要或想要的是什麼?
過去筆者在《要做好產品經理:你還需要具備這些基本能力和素養!》有提及一般產品經理該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菜鳥PM入行的基本要求,不過,菜鳥總是會幻想有一天會變成老鳥…那麼,除了”年資”以外,菜鳥PM與老鳥PM的差別在哪裡呢?
所謂的「傾聽顧客聲音」指的是:「利用結構性的『深度訪談』引導受訪者藉由親身經驗找出客戶需求。此外,透過間接詢問所得到之需求恰好可以了解客戶如何找出滿足他們需求的方式以及為何他們選擇這種特別的解決方案。」
對企業來說,『探索顧客需求』與『傾聽顧客聲音』在實務上要做的好,的確不容易,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廢食。對產品經理來說,除了長期以來對產業趨勢發展的了解與經驗累積之外,還必須結合不同的方式來『探索』需求,更重要的是:結合大數據之科技應用來分析相關內容,方能有機會『洞察』出顧客真正的需求。
對於肩負公司新產品邁向成功的產品經理來說,老板們除了須了解其職責之外,更應該充分去參與制定其工作內容,唯有如此,方能有效發揮產品經理的職能及新產品的績效。
整體來說,Stage-Gate流程是指導一個新產品開發專案從創意的產生(Idea Generation)的產品上市(Launch)的全過程。
寫「文件」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尤其是工程師們,普遍覺得是浪費時間,此外,文件的「管理」更是門藝術,除了必須讓接收的人可以理解之外,還要能夠持續地更新與傳承,內化成公司的「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進而成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與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
對應到多數台灣企業來看,產品經理通常是三位一體:需同時兼任產品規劃(Product planning)、產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及產品行銷(Product marketing),更直白一些就是“校長兼工友”。
新產品開發在多數公司都是極機密等級的專案,通常只有核心成員(Core team members)可以知道,這種「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低調方式,不僅造成人才斷層、培養不易,要是 key person 整體出走,公司營運勢必大受影響。
對產品經理來說:一個成功的產品,除了點子必須新穎外,更重要的是要能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以「同理」的心情替使用者著想,才能設計出真正讓使用者感到方便,並且為社會創造出更多價值的產品。
產品經理的角色很重要,但在多數公司卻不一定受到重視,原因之一就在於—對於”產品管理制度”及”產品經理定位”存在許多的誤解。筆者嘗試從過去輔導企業的經驗及學員提問的問題,歸納出『關於產品經理職責的十大迷思』…..
從公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優規」、「獨規」,真的是消費者所需要或想要的嗎?是不是有些「好過頭」了呢?
產品做失敗,其實並不可恥,怕的是:多數企業老板及高層為了避免失敗,所採取的一些風險規避的做法,有時反而抑制了未來新產品開花結果的動力。
轉職的風險還真不小…特別是在金錢的部分,有形的成本包括年資中斷、年終獎金、分紅配股、特休假的減少,另一方面,無形的成本更高,包括轉職過程中的調適、熟悉新公司、組織文化適應、同事相處等。
『設計思考』不是單純的設計,它是一套以人為本的思考流程,很多企業忘記了最重要的服務對象是使用者,而一味的鑽研設計出華麗的產品,最後推出時才發現這些功能或裝飾根本不必要或不好用,這些問題來自於忽略了使用者需求的重要性。
新產品要能成功,產品經理對於該產品是否保有熱情絕對是關鍵所在。除此之外,筆者還觀察到,愈是「企圖心」強烈的產品經理,不僅能夠讓新產品團隊保持融洽、溝通順暢,更能提升產品成功的機率。
「產品要創新,身為產品負責人的產品經理當然也要創新」。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極具突破性、足以改變世界,有些甚至可能連成功或永續性都沒有,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創新」。此外,無法通過市場嚴苛考驗的創新,永遠不會被視作真正的「創新」。
Kano Model通常應用於新產品、新服務開發,除了辨認出客戶需求之外也能決定客戶的何種需求是重要的。
如果企業是B2B或B2C,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會有不同嗎?
所謂的「產品力」是指企業開發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產品力」的意思就是要設計出好產品,而好的產品在顧客購買前、顧客消費中、顧客消費後自己都會說話。
簡單來說,MRD必須要能充分了解市場問題在哪裡以及顧客真正需要或想要的是什麼?
過去筆者在《要做好產品經理:你還需要具備這些基本能力和素養!》有提及一般產品經理該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菜鳥PM入行的基本要求,不過,菜鳥總是會幻想有一天會變成老鳥…那麼,除了”年資”以外,菜鳥PM與老鳥PM的差別在哪裡呢?
所謂的「傾聽顧客聲音」指的是:「利用結構性的『深度訪談』引導受訪者藉由親身經驗找出客戶需求。此外,透過間接詢問所得到之需求恰好可以了解客戶如何找出滿足他們需求的方式以及為何他們選擇這種特別的解決方案。」
對企業來說,『探索顧客需求』與『傾聽顧客聲音』在實務上要做的好,的確不容易,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廢食。對產品經理來說,除了長期以來對產業趨勢發展的了解與經驗累積之外,還必須結合不同的方式來『探索』需求,更重要的是:結合大數據之科技應用來分析相關內容,方能有機會『洞察』出顧客真正的需求。
對於肩負公司新產品邁向成功的產品經理來說,老板們除了須了解其職責之外,更應該充分去參與制定其工作內容,唯有如此,方能有效發揮產品經理的職能及新產品的績效。
相關文章
所謂的Kanban Board(看板儀表板)源自於1963年,主要目的是,控制零件在供應鏈中的流動。
今天大叔要回覆網友的問題是:「產品經理如何建立「產品思維」能力?」
建構陷阱(Build trap)指的是當組織陷入用產出(output)來衡量其成功,而不是用成果(outcome)來衡量的情況。此時組織會聚焦更多在發布和開發功能,更甚於這些所產生的實際價值上。
設計思考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
簡單來說,A/B 測試背後的原理非常簡單:嘗試兩件不同的事情,選出比較好的那一個。
「敏捷開發」並不是一種特定的開發方法,而是因應需求快速變化的一種軟體開發能力。
相關文章
所謂的Kanban Board(看板儀表板)源自於1963年,主要目的是,控制零件在供應鏈中的流動。
今天大叔要回覆網友的問題是:「產品經理如何建立「產品思維」能力?」
建構陷阱(Build trap)指的是當組織陷入用產出(output)來衡量其成功,而不是用成果(outcome)來衡量的情況。此時組織會聚焦更多在發布和開發功能,更甚於這些所產生的實際價值上。
設計思考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
簡單來說,A/B 測試背後的原理非常簡單:嘗試兩件不同的事情,選出比較好的那一個。
「敏捷開發」並不是一種特定的開發方法,而是因應需求快速變化的一種軟體開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