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讀書會】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

作者在本書中舉出林林總總各式的主題來說明—誘因的本質無所謂好壞,而它道德與否,取決於我們在使用時所選擇的方式。

本書作者尤里.葛尼奇(Uri Gneezy),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瑞帝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過去25年來,他的研究重心是透過有效誘因的設計,把行為經濟學付諸真實世界的實踐。

誘因(incentive)無處不在,但卻常常被誤解。作者葛尼奇提出了—為什麼我們所提供的誘因總是失敗?或不得其法?他的答案是「我們所提出的誘因,充滿『混合訊號』。」

正確的訊號是促使行動的誘因

簡單說,誘因是一種工具,用來激勵人們去做原本不會做的事。雖然誘因確實能塑造行為,卻不是神奇魔咒,因為「它」會傳遞混合訊號,結果將適得其反。

「混合訊號」指的是,所提供的誘因,其發出的訊號原本應該是為了獎勵A行為,最後卻鼓勵了B行為。這種混淆了原始動機的訊號,就是「混合訊號」。例如:公司鼓勵員工創新,卻在他們的新方法失敗時懲罰他們(比方說延遲升遷),就是在傳達一個混合訊號。或如果訂定個人獎勵,卻強調團隊努力的重要性,也會產生混合訊號。

兩種誘因建構法

第一種是單純著眼於直接經濟效應,讓有誘因獎勵下的行為更具吸引力:你付我錢做某件事,錢愈多,我就愈可能去做。

第二種則是聚焦於間接效應,其中又可以分為兩種:社會訊號(social signaling)和自我訊號(self-signaling)。

  • 社會訊號訴諸的是,我們會顧慮別人可能對我們有什麼想法。我們想要別人對我們有某種觀點,可能是維持顏面,或是真實反映我們核心價值和信念的形象。
  • 自我訊號在概念上類似社會訊號,不過有一個基本的差異點:它代表我們對自身行為所引申推論的顧慮。我們想要維持某種自我形象,比方說彰顯我們優秀、聰明、善良和公正的形象。每當我們的舉止與我們的身分認同相符,我們就會更正面地看待自己。

誘因設計的最高境界就是讓誘因發出的訊號有用,而同時也能讓自我訊號和社會訊號往想要的方向強化。

設計談判成交的誘因

作者在書末用實例來說明—在價格談判時可以遵守4項行為準則來影響所要傳遞的訊息。

第一項,錨定與調整

報價第一次提出時,有很強的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這會影響買家的還價態度。所以要記住:你的報價要高,但不能不合理。也就是說,要高過買家心理預期,但是也要讓他保有還價或願意調整的機會與可能性。

第二項,對比效應

我們的大腦會對價格有對比效應(contract effect),所以選擇「錨定點」要慎重。也就是說,在設定價格前,務必為自己的初始報價創造鮮明的對比。

第三項,訂價策略

作者用葡萄酒的價格實驗來說明—價格是品質的訊號。

有些商品原本就有市場預期價格,若為了競爭,拉低定價,也會造成錯誤的印象。所以商品訂價前,必須先了解價格與品質在消費者心中的平衡數值,務必營造正確的印象。

第四項,互惠準則

互惠準則是很重要的訊號,可以傳達對方很大的善意,完成交易。例如:談判時把初始開價掛得夠高,然後給對方一個好的還價空間,就等於給自己留下展現「友善」的充裕空間——因為後面可以假裝做出很大的讓步。

結語

作者在本書中舉出林林總總各式的主題來說明—誘因的本質無所謂好壞,而它道德與否,取決於我們在使用時所選擇的方式。

誘因的設計和解決問題一樣,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因此不該閉門造車。誘因會傳遞訊號,而你的目標是確保這個訊號和你的目標一致。

本文作者:PM大叔

資料來源:本內容摘錄於《誘因設計》部分內容

主圖來源:Image by Shad0wfall from Pixabay

內文圖片:作者整理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列印
Gary Hsia (夏松明)

Gary Hsia (夏松明)

夏松明(PM大叔):產品管理專家,企業數位轉型輔導顧問,FB「產品經理菁英會」社團創辦人,PM Tone | 產品通 產品經理知識社群網站 站長,目前從事顧問諮詢及培訓講師一職,主要以企業培訓及輔導企業產品開發、經營管理及業務行銷等顧問講師工作。 同時擁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WBSA高階策劃師認證」及「NPDP新產品開發專業證照」,也受邀至企業內部、大專院校授課並擔任公開班講師,是業界少數具備「經營管理」、「新產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等專業領域的資深顧問。

延伸閱讀

想獲取更多優質內容

線上課程、PPT簡報、心智圖、音頻等知識,歡迎加入「產品學院」
產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