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貝南.塔布里奇(Behnam Tabrizi),組織轉型專家/暢銷書作家/史丹佛獲獎教授,執教超過25年,他的「如何帶領組織成功轉型」是史丹佛最熱門的課程之一。
原書以「領導者如何打造一個永續創新的組織」為主題。繁中版標題為《向矽谷學敏捷創新:史丹佛轉型專家親授微軟、亞馬遜等矽谷巨頭 8 大致勝心態,打造創新、活力十足的卓越組織》。作者透過大量訪談、質/量化研究、以及對全球知名企業(如 Microsoft、Amazon、Apple 等)轉型創新實踐的觀察,歸納出這些企業之所以能不斷創新的共通模式。
書中提出,當今企業面臨快速變化、技術推進、新舊模式翻轉的環境,「創新已非選項,而是必須」。而真正的挑戰不是一次「轉型」後即停,而是打造「持續創新/永續進攻(on-offense)」的能力。
本書主要架構分為三大「特質」維度:慷慨 (Generous)、奮進 (Ferocious)、勇敢 (Courageous);再透過八大關鍵特質(心態)來鋪陳。這些特質共同構成一組企業如何從內部構建創新能力的路徑。
章節架構大致如下:
第 1 章「看見挑戰」:指出企業面臨的變革壓力與創新需求
第一部《慷慨》:第 2 ~4 章涵蓋「存在意義」、「對顧客著魔」、「比馬龍效應」
第二部《奮進》:第 5 ~7 章涵蓋「創業心態」、「掌控節奏」、「雙模式運作」
第三部《勇敢》:第 8 ~9 章涵蓋「大膽行動」、「跨界合作」;第 10 章為歸納總結。
此架構意味著:企業要從內在(使命、文化)出發,走向行動(節奏、模式),再展現外部擴張與合作能力。
此外,本書所謂的「敏捷」並不是指軟體方法論(software methodology),而是
1.敏捷是一種心態(mindset)。
2.敏捷是打造永續創新文化、快速因應變化的關鍵要素。
永續創新的八大致勝心態(關鍵特質)
1.「堅守組織存在的意義」:找出企業願景,以此為北極星指引員工方向。
書中指出,企業首先要搞清楚:我們為何存在?我們的使命是什麼?這不是僅僅呼口號,而是讓整個組織每天運作、決策與資源分配都能回到這個「北極星」上。
作者舉例:在 Microsoft 轉型階段,新任 CEO 納德拉將公司定位為「賦能每一個人與每一組織成就更多」的使命,從而引導策略與文化變革。
行動建議:企業可從以下問自己—我們的使命是否明確、共鳴?它是否能激發員工、並在日常營運中落地?若答案偏弱,創新就易被視為「額外活動」,難以成為常態。
2.「對顧客著魔」:以顧客為最優先考量,事事體貼顧客。
一旦有了明確存在意義,下一步是將注意力投注於顧客需求。書中強調「著魔」並非只關注客戶滿意,而是深度共鳴、同理、預見顧客尚未言說的需求。
作者指出:若只聽市場回饋、用傳統方式做顧客調查,創新通常只是一點點改進;真正創新來自對顧客痛點的深刻理解與敢於挑戰現狀。
行動建議:建立傾聽機制(如:深度訪談、現場觀察)、創造與顧客連結的文化、並讓顧客洞察能滲透策略與產品開發流程。
3.「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領導者營造企業文化,激勵員工成為理想模樣。
「比馬龍效應」來自心理學:對人的期望會影響其表現。書中用此來說明:企業領導對創新的高期望、對員工能力的信任能建構創新動能。
具體而言:當組織領導展示出「我們相信你能創新」的態度,並提供資源與自主,整體創新能力會提升。反之,若領導只是「要求創新」卻不支持,創新便變成一句話。
行動建議:企業應讓創新不只由少數人負責,而是形成一種全員可參與、具備期望與支持的文化。書中亦提「塑造文化社群,而非只有領導層在講話」。
4.「創業心態」:回到「第一天」,拋棄傭兵心態,成為有使命感的傳教士。
「創業心態」,強調組織雖然可能已成為大型企業,但在創新時須具備初創企業的靈活、冒險及速度。
作者指出,大公司常被「盈利慣性」束縛:以安全、漸進的方式創新。但要達成「永續進攻」就需「創業模式」:早期快速實驗、小失敗可接受、專注於探索新機會。
行動建議:組織應設計實驗機制、提供探索資源、容忍失敗並快速從學習轉為下一輪。這種心態讓創新從「被批准」變為「鼓勵進行」。
5.「掌控節奏」:機會出現之前保存體力、做好準備,一旦時機到來果斷抓住獵物。
作者說明:企業需釐清什麼時候要「快」、「什麼時候可『慢』/『沉澱』」。若一直快,可能導致疲乏、資源浪費;若一直慢,可能錯失時機。
行動建議:設計創新節拍、設定短週期假設—測試—修正流程、在穩定業務與創新業務之間切換節奏。
6.「雙模式運作」:壓縮vs.體驗模式,運用自如達到標準化、自動化、降低成本。
「雙模式運作」,即企業內部同時運作兩種模式:一為穩定運作(維持核心業務),一為創新探索(破壞式創新/新機會)。
作者指出:若讓創新與日常營運競爭同樣資源、同樣節奏,創新往往被核心業務吞噬。須分別設計「探索型」與「優化型」團隊與流程。
行動建議:創新團隊應被賦予相對自治、資源與目標,避免被過度制約;同時,核心業務團隊保持效率、品質與可預測性。
7.「大膽行動」:激發員工熱情,破除沉沒成本迷思,放眼未來。
「大膽行動」,強調創新不光是有好點子,而是在合適時機敢於下判斷、下決策、投入。不只是「做點改變」,而是「下重大賭注」。
作者提醒,一些企業因為怕失敗、怕改變而只做小步調改善,結果仍被競爭者超越。真正能突破的,是那些敢於「重新定義遊戲規則」的行動。
行動建議:企業需設定明確的創新賭注、分配資源給「大膽計畫」、並建立衡量機制。這要求領導者具備勇氣與視野。
8.「跨界合作」:破除框架,打開員工創新、敏捷開發的眼界與格局。
「跨界合作」,強調創新不只是靠內部,而是擴展至生態系、合作夥伴、不同領域的交叉共創。
書中指出:企業若封閉於自身生態,創新會受限於現有資源與觀點。跨界合作能帶來新視角、新技術、新市場,擴大創新潛能。
行動建議:建立開放平台、與外部合作夥伴共創、打破「本部門、本領域」的隔閡,促成知識、資源、能力的融合。
通往創新的五大基石
一、設定北極星
清晰又激勵人心的轉型願景和策略目標。
二、洞悉顧客的需求和大趨勢
把對顧客的深入觀察融入到每次的變革以及每位員工的心理。顧客包含今天和未來想開發的顧客,同時深入了解影響顧客的重大趨勢。
三、員工由內而外地改變
為員工提供因人而異的轉型工工具,讓他們的願望能與公司的「北極星」以及顧客的需求互相配合。
四、轉型作業系統
一個扁平、靈活度高、跨職能別的組織結構,能支持可持續的改革。
五、擔任志願軍
一種機制,目的在號召組織內眾多有影響力的人士和意見領袖,以利推動改革與轉型。
對於產品經理的啟發
針對25-40歲、以台灣市場為主,打算轉職為產品經理的新手來說,我認為,這本書提供了若干值得注意的觀察與應用方向:
1.使命感與文化的構建不能忽視:台灣企業常強調技術、效率,但在創新轉型中,「我們為什麼做」往往比「我們做什麼」更重要。書中第一項與第二項特質(存在意義、對顧客著魔)正提示這點。
2.創業/先行者心態的重要性:即使進入大型企業或成熟產業,仍需保持「做新事」的心態。對於產品經理而言,意味著不僅管理現有產品,而是持續尋找新機會、新模式。
3.雙模式運作技巧:產品經理可在既有產品線(優化運作)與創新產品線(探索模式)之間找到平衡。特別在台灣電子產業多以製造與優化為主,創新探索模式尤為關鍵。
4.節奏與資源配置:轉職/新手常聚焦「快速交付/短期成果」,但若忽略節奏管理、探索空間與容錯機制,反而可能限制創新。
5.跨界合作在台灣也能發揮:不一定要走矽谷規模,但本地產品經理可以從「內部跨部門」、「與供應鏈/上下游協作」、「使用者與合作夥伴共創」著手。
6.大膽行動不是冒險,而是聚焦:書中強調大膽行動但仍需回到使命與策略。對於想從產品經理起步的人,這意味著在提案、專案中「聚焦高影響」而不是「多做一點」。
7.領導不只來自上層:身為產品經理,雖不必是 CEO,但也需展現「創新領導力」—包括賦能團隊、倡議創新、建立文化。書中的「比馬龍效應」提醒我們期望與文化的力量。
8.持續性而非一次性:原文書名即強調「進攻(Offense)」而非「防守」。對新手而言,意義在於建立「持續學習/迭代創新」習慣,而不僅是一專案成功就停。
結語
本書提供了一套由內而外、從使命、文化、心態、流程到行動的「創新組織建構」藍圖。書中強調:真正能夠永續創新的企業,不僅僅靠資金、技術或團隊,而是靠「領導者帶起的文化與結構」「組織賦能的機制」「內部與外部並行的創新運作模式」。
對於企業領導人、經理人或產品經理來說,這本書不是僅供閱讀,而是需要反覆思考與落地操作。重點包括:
- 確立且持續強化使命與顧客導向
- 建構支持創新的文化與機制
- 在穩定運作與創新探索之間找到平衡
- 勇於做出大膽決策與跨界協作
- 以節奏管理與雙模式運作確保創新不是短暫行動,而是組織能力
最後,建議在閱讀本書後,可配合公司/部門的現況做「八大特質對照檢核」:逐項分析企業或團隊在哪些特質上較弱,並設計改善行動。如此才能將閱讀的知識轉為實務動能。
本文作者:PM大叔
資料來源:本內容摘錄於《向矽谷學敏捷創新》部分內容
主圖來源:Image by Knowledge Train from Pixabay
內文圖片:作者整理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