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讀書會】平台假象:拆解超級平台的神話,分析數位生態系的深層特徵,建立在數位環境中不被吞噬的結構性優勢

作者提出平台假象的問題在於,無法帶動整體產業的共同升級,反而主動削弱分辨穩健商業模式和疲弱商業模式的能力。

本書作者強納森.尼(Jonathan A. Knee)是著名的高盛、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家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自2014年以來,曾長期擔任《紐約時報》交易錄(Dealbook)的Book Entry專欄作家。三十年來,他撰寫無數專欄評論、書評和雜誌文章,主題遍及文化、商業、法律、經濟與公共政策。

作者認為,人人朗朗上口的網絡效應、平台經濟、大數據等,是一窩蜂的網路流行語,是迷惑人的誘餌,投資人、創業家、經營者必須回歸商業不變的本質。投資或經營策略如果沒有經過認真思辨與驗證,將無法為我們帶來真實的獲利與收益。

平台假象的四大構成要素

平台假象的問題在於,無法帶動整體產業的共同升級,反而主動削弱分辨穩健商業模式和疲弱商業模式的能力。一流平台企業得以蓬勃發展,是因為有關鍵特色賦予結構上的優勢,但一昧掩蓋這個事實,又未能從其他平台的失敗命運汲取適當教訓,這樣假象的代價實在太高。

1.平台是翻天覆地的全新商業模式

其實,早在網際網路構想提出來之前,一般消費者每天都與平台企業互動,只是遠遠不如現今商業化罷了。

2.數位平台結構優於傳統平台

過去已有許多案例證實數位平台商業模式的韌性,不如當初傳統平台。

3.所有平台都展現強大的網絡效應

即使網路效應確實存在,對於企業吸引力影響的本質範圍和程度也有很大的差異。

4.網絡效應必定造就贏家通吃的市場

即使是數位強化的網路效應,也不見得必定或經常造就「贏家通吃」或「贏家多吃」的市場。其實,數位化往往降低進入市場的障礙。

作者認為,了解這些卓越企業的優劣,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這些決策不僅直接攸關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Alphabet),也攸關其他得與這些巨擘進行實質或潛在競爭的企業,大部分企業都不得不如此。

結語

全球經濟在COVID-19疫情造成大幅緊縮後慢慢重整旗鼓,政府各部門似乎已準備好全面審查其與科技企業的往來,現在正是檢視所謂平台經濟結構優劣的最佳時機。唯有找到當今競爭優勢的真正來源,投資人、管理者與創業家才能在這個史無前例的科技與市場變革時代中,不斷地創造價值。

然而,除了商業和投資策略之外,公民與政策制定者若要對當前社會的論辯有正向貢獻,勢必也得了解這些結構的特色。社會整體是否有能力實現此願景,同時又能避免當代經濟的危害,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接納明眼人的觀點,看穿市場與行業結構,進而破除平台的假象。

歡迎加入「產品學院」,獲取更多知識內容(完整簡報檔及心智圖)

產品學院為【PM Tone 產品通】 旗下的《知識庫》社群網站,內容涵蓋各種PM(產品經理、專案經理、產品負責人、產品行銷經理等)所需要精進及累積的軟技能(如:讀書會知識分享)與硬實力(如:產品開發流程或個案討論)。

本文作者:PM大叔

資料來源:本內容摘錄於《平台假象》部分內容

主圖來源: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內文圖片:作者整理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列印
Gary Hsia (夏松明)

Gary Hsia (夏松明)

夏松明(PM大叔):產品管理專家,企業數位轉型輔導顧問,FB「產品經理菁英會」社團創辦人,PM Tone | 產品通 產品經理知識社群網站 站長,目前從事顧問諮詢及培訓講師一職,主要以企業培訓及輔導企業產品開發、經營管理及業務行銷等顧問講師工作。 同時擁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WBSA高階策劃師認證」及「NPDP新產品開發專業證照」,也受邀至企業內部、大專院校授課並擔任公開班講師,是業界少數具備「經營管理」、「新產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等專業領域的資深顧問。

延伸閱讀

想獲取更多優質內容

線上課程、PPT簡報、心智圖、音頻等知識,歡迎加入「產品學院」
產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