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不需要產品經理?

近年來台灣企業普遍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台灣董事學會分析「2005到2016年間台灣1,624家上市櫃公司市值變化」的調查顯示,有8家大型企業縮水為中型企業,中型企業成為小型企業有44家。其實,科技業早就面臨轉型的問題,純粹只做代工是「看不到產業的長期成長性」。

近年來台灣企業普遍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台灣董事學會分析「2005到2016年間台灣1,624家上市櫃公司市值變化」的調查顯示,有8家大型企業縮水為中型企業(各公司平均市值自期初的109.5億美元衰退至27.6億美元,平均CAGR為-18.3),中型企業成為小型企業有44家(各公司平均市值自期初的10.5億美元衰退至2.5億美元,平均CAGR為-17.1)。其實,科技業早就面臨轉型的問題,純粹只做代工是「看不到產業的長期成長性」。

轉型迫在眉睫:不能只有呼口號

為此,政府帶頭推出5+2產業創新計畫,包括:「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目的就在於加速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多數企業也隨之喊出產品服務需要創新,不過,就筆者在企業授課的觀察,似乎「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而其中的關鍵原因就出在:企業經營的思維(如:代工思維)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勝利方程式,殊不知科技的更迭演進及環境的快速變化,已經改變了傳統做生意的模式(如:互聯網思維),現今的情況猶如「溫水煮青蛙」:「一個企業不要滿足於眼前的既得利益,不要沉湎於過去的勝利和美好願望之中,而忘掉危機的逐漸形成和看不到失敗一步步地逼近,最後像青蛙一般在安逸中死去。」,而最終的結果就是業績一瀉千里,裁員、減資之聲不絕於耳。

產品經理:公司產品服務的操盤手

眾所周知,產品也好、服務也罷,是一家企業能存續的重要武器,而產品經理則是至關重要的操盤手。根據美國線上招聘平台 Hired 於2016第二季的調查顯示,產品經理是平均薪水最高的職業,達 13.3 萬美元。另外,根據中國大陸2017年職涯調查顯示,以中國產品經理崗位普遍占比區間5%-10%計算,未來4年中國產品經理的需求為60萬-120萬,即使打八折計算,也有約莫百萬的人力需求缺口。反觀在台灣,多數企業對於產品經理的職務需求不僅鮮少提供(約670筆需求[1]),即使有offer,可能老闆或高層主管也不盡明白該職務的職責是甚麼?更遑論能達到「產品(服務)創新」的目標,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這也說明了我們過去只重視「量產交付」的專案經理,而輕忽了「創意發想」的產品經理。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產品經理在美中等強國的人力市場中不僅是求才若渴,更是企業組織當中不可或缺的要角之一,但為何偏偏只有台灣不需要呢?

台灣不需要產品經理的三大原因

第一、老闆就是最大的產品經理(俗稱「大PM」)

從組織設計的角度來看,老闆扮演「大PM」的角色肯定沒問題,關鍵在於:這是老闆最重要的職責嗎?of course NOT!老闆肯定還有更重要的事該做,那就是﹘「思考並決定公司接下來3年後產品策略的方向」,或許有人會問,這不是交由研發長或技術長之類的主管來規畫就好,其實不然,即使是技術趨勢的發展,身為老闆就必須與參與其中,進而制定產品策略,讓產品經理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無奈的是,多數台灣的老闆都是技術出身,喜歡自己跳到第一線去「指導」產品,遂造成公司根本不需要產品經理。

第二、缺乏互聯網思維的產品開發

許多公司會將產品開發的失敗歸咎於使用的是傳統的技術方法,而非採用最新的技術,但筆者認為傳統也好、新技術也罷,關鍵的重點在於思維的改變。否則即使採行了Agile、Scrum、Design Thinking…等方法,相信最終還是失敗收場居多。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近期接受商業周刊(NO.1589)訪談時就提及,「過去台灣Wintel架構這麼強,但為何會今非昔比,當中關鍵的原因之一就是,新產品開發都是從規格開始,而不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一語道出,過去代工思維的新產品開發已無法因應市場、技術的快速更迭發展,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為本」並做到「傾聽顧客聲音」的互聯網思維,也唯有如此,企業方有可能做出令消費者滿意的產品。

不過,遺憾的是,多數企業仍然是用「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來面對新產品開發,既不會有互聯網思維,當然更不需要產品經理來提升產品創新的動能。

第三、產官學的鏈接失調

相信大家都明白,工業4.0、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科技趨勢,將進一步對人力資源需求帶來改變,再加上美國總統川普「美國優先」及中國總理習近平「一帶一路」的夾擊下,產業升級、人才移動,都是台灣未來必須面對的問題。

試想:如果政府的政策(如:5+2產業創新)無法引領產業的發展,學校也就沒法配合產業發展來培育人才,回歸到企業,自然就會造成人才的缺口。這當中,筆者最關切的人才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產品經理」﹘一個能引導公司產品創新的關鍵人物。

大家不妨用Google在網路搜尋一下”product management course”,或是用百度(baidu)搜尋”產品經理課程”相信可以看到很多培訓機構的線下課程,甚至在Coursera 線上平台也可以找到1,000多筆與”product management”相關的課程。美國著名的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更在2018年1月開辦了的產品管理科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 in Product Management ,MSPM)課程。這一切都說明了唯有產官學充分整合鏈接,才能帶動產業升級創新,也凸顯出「產品管理」制度及培育「產品經理」人才的重要性。

不過,遺憾的是,如果你在台灣談及”PM”兩字,相信有九成以上的人會回答”專案經理”或是”專案管理”,”產品經理”不僅很少被提及,就連”產品管理”培訓課程都是寥寥可數,當然企業就更不需要產品經理了。

結語

為何台灣不需要產品經理?

對一個長期推廣「產品管理」制度的筆者而言,聽起來是很心酸的…

明明…台灣多數產業都已陷入逐年衰退的跡象、企業創新的能量逐步下滑、公司的產品服務長期在紅海的價格戰中拚搏,雖然說,一個小小的產品經理也許沒法做出偉大的產品去改變上述的狀況,但筆者相信,多幾個產品經理是絕對可以改變現有市場的遊戲規則,並協助企業掌握轉型契機,以達到創新的目的。不過,前提是:企業必須先落實「產品管理」制度、老闆及公司高層的思維也必須徹底改變。

註[1]:筆者於2018/05/28於104人力銀行搜尋”產品經理”職缺的總筆數。

圖片來源:Visualhunt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列印
Gary Hsia (夏松明)

Gary Hsia (夏松明)

夏松明(PM大叔):產品管理專家,企業數位轉型輔導顧問,FB「產品經理菁英會」社團創辦人,PM Tone | 產品通 產品經理知識社群網站 站長,目前從事顧問諮詢及培訓講師一職,主要以企業培訓及輔導企業產品開發、經營管理及業務行銷等顧問講師工作。 同時擁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WBSA高階策劃師認證」及「NPDP新產品開發專業證照」,也受邀至企業內部、大專院校授課並擔任公開班講師,是業界少數具備「經營管理」、「新產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等專業領域的資深顧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