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技術,而是整合資源,建立開放平台

創新則必須要能放進市場中,並且真正解決問題,才是完整的過程,因此需要整合內外部的科技,也使得創新成為每個人的工作。

開放式創新 VS 封閉式創新

「如果企業只會思考產品創新,就會像是在跑步機上跑步。」

柏克萊大學教授亨利.伽斯柏(Henry Chesbrough)是首位提出「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概念的管理大師,一語道出許多台廠面臨到的問題。他進一步解釋,市面上有越來越多相似的產品,在越跑越快的跑步機上競賽,極少產品有勝出的機會,但一停下腳步,立刻就會摔下跑步機。放到今日的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市場當中,似乎更能驗證出伽斯柏教授的觀點,不過台灣各大廠們依然是義無反顧的繼續向前衝,即便是勝出的跑者,也要擔心其他競爭對手的突襲,在下一代產品競賽中異軍突起。

相較於開放式的創新,伽斯柏指出過去的「封閉式創新」,就好比一個漏斗,企業以單一的創新發展來源(企業內部的科技基礎),將許多想法及概念透過評估與測試後,投放到同一個方向的目標(既有市場);事實上,最後能夠實現的創新計畫非常少。

P&G算是執行「開放式創新」最徹底的一家公司,他們建立了一套開放的創新流程「Connect and Develop(C&D,連結與開發)」,以連結取代研究(Research),同時成功開發出Spinbrush(電動牙刷)、Swiffer(清潔用品)、Regenerist(美容保養品)等重要品牌,使P&G的事業重新恢復活力。曾經擔任P&G的全球事業發展副總裁的魏德曼(Jeff Weedman)就曾說:「我們發明了不在這裡發明(We invented not invented here.)。」同時P&G更以成為開放式創新夥伴不二人選的目標前進。

愈開放!愈創新!

相對於台灣大型企業來看,總是有放不下的包袱,深怕內部創新的能量流失,再加上夥伴之間的競合關係,對於「開放」二字更是有說不出的秘密;再則,對於95%以上的中小企業或微企業來說,他們是最有機會走向「開放式創新」的腳步,無奈的是:台灣大廠是鮮少會主動與新創小公司合作的,簡單來說就是沒法拉下臉跟對方談,即使有機會談,也會擺擺譜。筆者的朋友就曾向知名企業提出合作案,不僅屢吃閉門羹,層層關卡,讓他很挫折,即使後來透過關係找到key man,沒想到會面不到十分鐘,對方高層即表態:營運的數字實在不值得他們去投資!說白了就是看不上眼,但偏偏這些新創公司又特別需要大企業的資源。

不過,網路的蓬勃發展,讓這些新創公司有了一夕致富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根據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s Law):「網路的效益性與使用者數目的平方成正比。」只要越多人使用或運用網路,網路將會更有價值,也將吸引更多的人去使用網路,憑此一良性循環,網路價值將呈幾何級數成長。標榜隱私與迅速的照片分享手機應用Snapchat就是一例,曾讓Google、Facebook分別以35-40億美金想買下它,但在此之前,Snapchat也只是一間默默無聞的新創公司。

伽斯柏還認為,要用新的眼光來看研發,不只是「不在這裡發明(Not Invented Here,NIH)」的概念,更要從其它地方找尋科技;因為並不是所有聰明的人都替你工作,所以要去外面找聰明的人,與他們一起合作。

結論

在「開放」的概念下,「創新」的定義也不同於以往。伽斯柏表示,過去封閉式的創新是著重在工程方面的研究與發明,藉此進行商業化;現在,創新則必須要能放進市場中,並且真正解決問題,才是完整的過程,因此需要整合內外部的科技,也使得創新成為每個人的工作。

「開放」似乎是台灣企業所需要一帖良藥,對產品經理及企業高層來說:不論哪個產業,關鍵在於運用「開放式服務創新」的四個概念:

  1. 把你的事業視為服務業,差異化你的商品。
  2. 邀請顧客共同創新,打造更優質的顧客體驗。
  3. 強化服務,提升專業化,提供更多產品選項。
  4. 轉變商業模式,整合內外活動,建立開放平台。

愈開放,愈創新!Ready…Go!!!

圖片來源:Visualhunt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列印
編輯嚴選

編輯嚴選

我們是網站的小小編輯群 專門負責挑選、刊登好文章 歡迎部落客、寫手們投稿至 editor@pmtone.c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