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團隊資深前輩,但做事超「業餘」怎麼辦?身為PM的三個實務上應對策略

在職場上,最棘手的不是遇到能力不足的新手,而是遇到那種「資深卻不專業」的前輩。這類人往往待在公司多年,熟門熟路、資歷深厚,但卻在專案協作中成了「拖油瓶」。

身為產品經理(PM),你既不能直接得罪資深員工,也不能眼睜睜看著專案被拖垮。這種情況,是每個PM幾乎都會遇到的一場修行。

本文就來拆解這種「資深卻業餘」的典型情境,並提供三個實務上可操作的應對策略,幫助你在不撕破臉的情況下,既維持團隊合作,又能守住專案品質。


讓PM頭痛「資深卻業餘」情境

先別急著貼標籤。多數這類前輩,並非真的「無能」,而是「不在狀況內」。他們可能是因為環境變化太快,技能沒有更新;或是多年經驗讓他們對變革產生排斥。

以下幾個情境,是PM最常遇到的狀況。

情境一:仗著資歷深,做事漫不經心

這類前輩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們以前都這樣做,沒問題啦!」

於是文件不寫、會議不開、流程不跑,甚至交付品質堪憂。

但因為他們「在公司待最久」,主管或其他部門也不敢多說,只能默默幫忙擦屁股。

這對PM來說極為頭痛。

一方面,專案有時限、品質要掌控;另一方面,你又不能得罪這位「老鳥」,否則可能立刻被貼上「不懂尊重前輩」的標籤。

情境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防禦心態

這類人最大的特徵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給他任務,他會說:「好啊!沒問題」,但接下來就音訊全無;

或是做完一半,發現難度比預期高,立刻退回:「我覺得這應該不是我的工作範圍。」

他們不是故意搞砸,而是多年下來養成「求穩不出錯」的思維模式。

他們深諳公司政治規則,知道「多做多錯」,所以寧可「少做免錯」。

這種人如果是專案關鍵角色,會讓整個進度陷入泥沼。

情境三:抗拒新工具、新流程、新觀念

例如你導入敏捷流程、使用新協作工具、改變UI規範,他會立刻反彈:「這些我都不用,原來的方法比較快。」

或是當你想推動跨部門協作,他會說:「這不可能啦,我以前試過,做不成的。」

這種態度不是惡意,而是一種「被時代拋下的防禦反應」。

但對PM來說,卻成了改革與創新的最大阻力。

情境四:口頭指導多、實際貢獻少

有些資深員工自認是「顧問型角色」,整天給建議、講過去的經驗,卻鮮少真正動手解決問題。

當團隊需要他支援時,他可能會說:「我幫你看過了,應該是沒問題。」

但當出事時,他又會補一句:「我早就說過要小心。」

他們表面上參與很多,但實際貢獻值卻很低。

情境五:情緒勒索與「道德資本」

這類前輩常說:「我們以前多辛苦你知道嗎?現在的年輕人太講究SOP、不講情義。」

他們會用「情感與資歷」來要求被尊重,甚至希望別人配合他們的節奏。

這種潛在的權力、壓力,讓團隊中較年輕的成員噤若寒蟬,氣氛變得尷尬又壓抑。


PM的困境:理性與情感的拔河

在這種情況下,PM夾在兩難之間。

如果太直接點出問題,可能會被視為「不懂人情世故」;

但若選擇放任,又會被主管問責「為什麼不管理團隊?」

這時候,PM不能只靠「硬碰硬」或「好說好商量」。

你需要一套兼具策略與情感智商的做法,讓前輩感受到尊重,同時又能逐步導正行為。


三個實務策略:在尊重中導正,在合作中進化

策略一:尊重資歷,但重新定義「專業」的舞台

✅關鍵思維:讓他覺得被尊重,而不是被挑戰。

當PM面對資深但狀況外的前輩時,第一步不是糾正,而是重建信任感。

你可以先從肯定開始,例如:

「前輩您對這領域真的最熟,我想請教您這次如果用新流程,會不會有哪裡我們沒注意到?」

這句話的語氣,等於給他一個「顧問型舞台」,讓他覺得自己的經驗被需要。

但接著,你可以輕輕導入新做法:

「那我們這次能不能這樣試試?我負責新工具設定,您幫我看這樣的驗收流程合理嗎?」

這樣一來,他就不是「被要求改變」的人,而是「幫助專案成功」的人。

你讓他參與其中,降低了被威脅的感覺。

這個策略的核心是:讓他在舞台上轉身,而不是被拉下台

💡實務建議:

1.先用「請教」取代「糾正」。

2.讓他在會議上發表意見,但把具體決策導回團隊共識。

3.在匯報時,主動提及「這是前輩建議我們注意的部分」,讓他感受到尊重與貢獻感。

當他覺得自己仍有價值,就比較願意配合新做法。

你不是「對他開戰」,而是「讓他贏在被尊重」。

策略二:用制度與節奏取代個人情緒

✅關鍵思維:不要用嘴說服,用流程「收斂模糊地帶」。

很多資深員工之所以讓PM頭痛,是因為「責任界線不清」、「交付標準不明」。

這時與其口頭提醒,不如透過明確流程與紀錄工具來「制度化」。

例如:

  • 專案任務明確寫在流程工具(例如:Jira / Asana / ClickUp) 上,責任人與交期清楚;
  • 每週固定更新進度紀錄(非開會碎唸,而是短回報格式);
  • 驗收標準以文件化方式呈現(例如:「完成初稿並通過review」才算達標)。

當規範清楚後,任何人(不論資深或菜鳥)都要依同樣標準運作。

這樣可以避免「老鳥靠講話混過去」的情況。

同時,制度是PM最好的保護傘

當主管問進度時,你可以明確呈現數據與紀錄,而非主觀抱怨。

例如:「上週交付未完成的項目目前延後兩天,責任人是A,我們已重新排程。」

這種說法中性、不帶情緒,但很有殺傷力。

💡實務建議:

1.設計簡潔透明的追蹤機制。

2.所有任務都文件化,減少口頭承諾的模糊空間。

3.讓會議紀錄「公開透明」,讓進度自然產生壓力。

這樣你不用當壞人,制度本身就會產生「溫和的約束力」。

長期下來,資深前輩也會發現:不跟上節奏,就會自然被節奏淘汰。

策略三:分化「經驗價值」與「執行品質」,導入協作分工

✅關鍵思維:給他發揮經驗的位置,而非執行瓶頸的位置。

有些資深員工的確在執行面不再敏捷,但他們的經驗仍有價值。

這時PM可以做的,是調整角色定位。

例如:

  • 若他對流程熟,讓他負責「審核與指導」;
  • 若他熟悉個案背景脈絡,讓他做「風險顧問」;
  • 若他善於內部協調,讓他去「幫忙溝通與解套」。

透過這種角色再配置,他不再成為阻力,而是「支持者」。

而執行層面可交給年輕成員,以確保速度與品質。

這種方式在組織心理學中稱為「角色再設計(Job Redesign)」,能化解世代衝突。

你讓他保留影響力,又確保專案能順利前進。

💡實務建議:

1.分析每個人最能創造價值的區塊(例如:經驗、關係、人脈)。

2.在團隊溝通中,用「我們希望您幫忙看關鍵檢核點」取代「這部分請您改成新做法」。

3.當他成功貢獻時,公開表達感謝與肯定。

這樣既讓團隊獲利,也讓老鳥的面子被照顧到。

你不是在「排擠資深員工」,而是「重新賦予他價值」。


PM該避免的三個錯誤反應

在處理這類問題時,以下三個PM常犯的錯誤反應,值得特別提醒。

1.當面對質、公開挑戰。

這會讓資深前輩感覺被羞辱,反而引發防衛心理。

記住:「職場不是法庭」,輸贏不重要,關係才重要。

2.選擇放任、自己救火。

有些PM怕麻煩,乾脆「我來做就好」。

長期下來,你會變成專案的消防員,卻沒解決根本問題。

3.把問題上報主管。

除非已經嚴重影響專案,否則這樣做只會讓前輩更反感。

最佳做法是:先私下溝通、建立共識,再透過流程制度化導正。


總結:用智慧管理,而非權力壓制

PM在面對資深但業餘的前輩時,最該具備的能力是「以柔克剛」的智慧。

你不能用權力壓制,也不該用情緒對抗。

你要做的是三件事:

1.給他舞台與尊重,重新定義專業合作的價值;

2.用制度與節奏,讓行為規範自動發揮作用;

3.調整分工角色,讓經驗成為助力而非阻力。

記住,PM不是來「糾正人」,而是「讓系統運作得更好」的人

當你能在尊重中導正、在合作中調整,老鳥也能逐漸變成你的盟友。

最後提醒PM們:

「真正的領導力,不在於你能命令誰,而在於你能影響誰。」


圖片來源:Image by kp yamu Jayanath from Pixabay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列印
Gary Hsia (夏松明)

Gary Hsia (夏松明)

夏松明(PM大叔):產品管理專家,企業數位轉型輔導顧問,FB「產品經理菁英會」社團創辦人,PM Tone | 產品通 產品經理知識社群網站 站長,目前從事顧問諮詢及培訓講師一職,主要以企業培訓及輔導企業產品開發、經營管理及業務行銷等顧問講師工作。 同時擁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WBSA高階策劃師認證」及「NPDP新產品開發專業證照」,也受邀至企業內部、大專院校授課並擔任公開班講師,是業界少數具備「經營管理」、「新產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等專業領域的資深顧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