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產品化的關鍵之路:從一次性服務到可複製價值的挑戰與解方

專案 ≠ 產品,差在「可重複創造價值」的能力

許多公司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一個相似的階段——

從接案開始。

無論是系統整合公司、顧問服務公司、品牌代工廠,或是設計與科技新創,多半一開始都依靠「專案收入」維生。客戶給需求、團隊接案、依規格交付,然後等待下一個案子。

然而,當公司越來越大、專案越來越多時,就會發現幾個痛點逐漸浮現:

  • 收入難以穩定預測(案子來了才有錢)
  • 團隊資源被客製需求綁死(做完即結束)
  • 經驗難以沉澱成資產(每案都要重來)

這時候,「專案產品化」便成為組織轉型的重要關鍵。

但什麼是「產品化」?

產品化不只是「把專案包成產品賣」,而是一種商業模式與組織能力的升級:

從為個別客戶解決問題 → 到為整個市場解決共通問題。

換句話說,產品化的目標,是建立可重複、可規模化、可獲利的價值創造循環。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許多組織卡關的起點。

本文將剖析「專案產品化」過程中最常見的三大挑戰,以及對應的策略解方。


專案產品化:三大挑戰與因應策略

挑戰一:需求太分散,難以找到「共通痛點」

現象描述:

專案型公司最大的困境是,每個客戶的需求都不一樣。

甲方希望多一個報表、乙方要求加流程控管、丙方又堅持客製化功能。每個專案都像一件量身訂製的西裝,看似高價值,但卻無法量產。

當團隊想「產品化」時,最常出現的聲音是:

「我們的客戶需求都不一樣,怎麼可能有通用版本?」

「我們不是SaaS公司,怎麼做產品?」

這種「多樣化需求」表面上是優勢(客戶多樣、接案彈性高),但實際上卻成為產品化的最大障礙——因為你永遠在追著每個客戶跑。

解決策略:從客製到模組化

要跨出第一步,關鍵不是「放棄客製」,而是「找出共通模組」。

建議可依以下三個步驟執行:

1.盤點專案經驗,萃取共通流程與需求

  • 針對過去一年內完成的專案,分析有哪些重複性高的功能或需求。
  • 例如:報表模組、權限控管、會員系統、表單審核流程等,幾乎每案都會有。
  • 這些模組,就是產品化的雛形。

2.從解決「客製問題」轉為提供「標準解法」

  • 舉例來說,若你是系統整合商,不妨設計一套標準流程:「客戶資料收集+報表分析」模組化套件,讓未來客戶只需微調即可導入。

3.內部心態轉變:從交付專案 → 維護產品

  • 團隊需重新定義工作目標,不再是「完成這個案子」,而是「打造可以重複使用的解決方案」。
  • KPI 從「專案完成率」轉為「模組重用率」或「產品使用次數」。

📍關鍵心法:

產品化不是要犧牲彈性,而是要建立「有彈性的標準化」。

挑戰二:組織思維仍停留在「接案邏輯」

現象描述:

即使公司決定要產品化,最大的阻力往往不是技術,而是「人」。

多數專案導向團隊的文化深植於「客戶需求導向」:

  • 客戶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 趕時程、守預算是最重要的事。

但產品導向的邏輯完全不同:

  • 不再只是滿足個別客戶,而是要創造市場價值。
  • 不再只是執行,而要洞察與設計。

這種文化衝突,導致團隊常陷入以下兩難:

「如果我不照客戶講的做,他就不買啊!」

「我們花那麼多時間做平台,但沒有立即收益,老闆也不敢投資。」

解決策略:建立雙軌文化與產品思維

要化解文化落差,可以從三個面向入手:

1.組織結構雙軌化:專案團隊 vs 產品團隊

  • 將部分資源(例如:5~10%)投入到「產品原型開發」,其餘維持現有專案業務。
  • 讓產品團隊有空間試錯、累積經驗,同時不影響現有營收。

2.導入「產品思維」訓練

  • 教導團隊如何思考市場規模、目標客群、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
  • 不再只是「交付功能」,而是「解決痛點」。
  • 參考「精實創業(Lean Startup)」或「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框架,培養快速迭代與驗證的能力。

3.績效轉換:從專案績效 → 產品績效

  • 例如:專案指標是「準時交付、滿意度高」,而產品指標應是「使用者成長、留存率、收入貢獻」。
  • 若不改變衡量方式,組織就永遠回不去「接案思維」。

📍關鍵心法:

產品化不是一場技術升級,而是一場文化革命。

挑戰三:產品缺乏市場驗證,無法形成商業閉環

現象描述:

許多企業在產品化的過程中,會遇到這個尷尬情況:

產品做出來了,但市場反應平平。

因為公司長期習慣「客戶說要,我們就做」,而不是「市場需要,我們來設計」。結果往往是:

  • 做出一個只有少數舊客戶願意用的半成品;
  • 或者產品方向完全來自內部想像,缺乏真實市場需求。

解決策略:從內部試驗到市場驗證

要讓產品真正「活」起來,必須建立市場迭代機制,並做到以下三步驟:

1.內部驗證:找出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

  • 先鎖定熟悉你服務的既有客戶,邀請他們試用產品原型。
  • 透過回饋快速修正功能與流程,建立第一批成功案例。

2.外部驗證:測試市場接受度

  • 建立登錄頁(Landing Page)或試用機制,觀察點擊率、註冊率等數據。
  • 評估市場是否有足夠規模、付費意願是否真實。

3.形成閉環:從專案 → 產品 → 營收

  • 例如:某顧問公司可先從專案中萃取出報告分析模板,轉為雲端訂閱服務(SaaS);
  • 再結合顧問服務形成「產品 + 顧問」的雙引擎模式。

📍關鍵心法:

專案產品化的終點,不是「做出產品」,而是「做出市場」。


結語:從一次性價值 → 可複製價值

專案產品化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場「組織從勞力型輸出 → 智慧型輸出」的轉變。

它需要:

  • 對市場的洞察(知道誰願意為什麼付錢);
  • 對流程的抽象化能力(把經驗轉成模組);
  • 對文化的改造決心(讓組織敢於投資長期價值)。

當你能讓專案不只是「結案」,而是「累積成下一個產品」,

你就開始擁有「創造可複製價值」的能力。

那是從「為別人工作」轉為「為自己創造未來」的真正轉折點。


圖片來源:Image by Umedmi from Pixabay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列印
Gary Hsia (夏松明)

Gary Hsia (夏松明)

夏松明(PM大叔):產品管理專家,企業數位轉型輔導顧問,FB「產品經理菁英會」社團創辦人,PM Tone | 產品通 產品經理知識社群網站 站長,目前從事顧問諮詢及培訓講師一職,主要以企業培訓及輔導企業產品開發、經營管理及業務行銷等顧問講師工作。 同時擁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WBSA高階策劃師認證」及「NPDP新產品開發專業證照」,也受邀至企業內部、大專院校授課並擔任公開班講師,是業界少數具備「經營管理」、「新產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等專業領域的資深顧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