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讀書會】當上主管,難道只能被討厭?

本書作者莎賓娜.納瓦茲(Sabina Nawaz),前微軟人力資源資深總監,直接向比爾.蓋茲和史蒂芬.鮑默提供建議。現為頂尖的高階主管教練,專門為執行長、最高層主管與團隊提供顧問服務,擁有25年經驗,在超過30個國家工作,客戶包括《財星》500大企業、政府機關、非營利組織,以及全球各地的學術機構。

作者在書中淬鍊25年的親身經驗,加上與全球執行長合作幕後的第一手見解,包含亞馬遜、谷歌及聯合國等組織高層的資訊,教你以策略與智慧應對權力和壓力,成為人人都想跟隨的理想主管。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對於多數人而言,成功意味者創造卓越成就,並因此贏得關注與報酬。

當你今天變成主管後,成功不再是只有你自己,而是整個團隊。因此,

你需要為團隊提供明確的目標與規範,共同邁進;

你需要提升自己的策略性思維,看懂全局;

你需要授權團隊處理細節問題,培育員工。

假如我們要讓團隊發光發熱,身為主管要如何突出自己?倘若我們委派他人,主管的價值何在?授權給部屬後,主管該如何保持高層地位?

答案即是由匱乏心態(Scarcity mindset)轉變為豐盛心態(Abundance mindset)。兩者的差別如下

匱乏心態:我們職業生涯之所以匱乏是因為害怕「不足夠」—沒有足夠的機會、認同、人脈或報酬。匱乏心態讓你想要掠奪所有的好處,深怕別人搶走手中寶藏,以確保自己獨特的優勢。

豐盛心態:團隊成員可以自由提出想法與成果,隨時分享你的想法、人脈及專業知識等,並教導團隊每個人如何做到最好。

身為主管,你需要培養豐盛心態、隨時檢視權力動態,你將發現:隨著團隊提升,你的地位與成就也會同時提升。之後的更上一層樓也是指日可待。

主管常見四大迷思

1.世界上有「好」主管與「壞」主管

過去所遇過的員工離職原因,多數與主管相處不佳有關,因此,都會希望自己下一份工作遇到的會是一位「好」主管。其實,每一位晉升到管理階層的人,都會期望自己是一位「好」主管。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能夠成為主管,肯定也會有缺點,但基本上不會是什麼壞人,只是有時候逾越的管理的分界線,成為人們口中的「壞」主管。

2.公歸公,私歸私

職場上你常會聽到「公私不分」這個詞,尤其是從主管嘴巴說出,經常會令員工難堪尷尬不已。

之前曾遇過員工有家庭失和、男女情感問題,導致工作表現不佳、屢屢出錯。如果我們只是用主管的威權去告誡員工,之後不得再犯類似的低級錯誤;而非用「同理心」去理解員工的真實生活上所遇到的問題或困難是什麼,相信遲早會被貼上「壞」主管的標籤。

切記,我們在工作上就是凡人,各種私領域的互動都會影響我們。唯有「同理心」才能讓團隊連結在一起。

3.「對阿,但是」是一種正當的立場

當主管擁有權力之後,經常會產生傲慢、暴怒、貶損、無禮的行為模式,甚至認為,這種態度是他們的成功之道。「對阿,但是」這樣的表述,就很容易讓人陷入傲慢的態度而不知。

「對阿,但是我就是這樣的人。」

「對阿,但是我知道我是對的。」

「對阿,但是他們就是不明白。」

作者建議將每一次的「對阿,但是」變成一項邀約,轉而思考「對阿,而且」會如何。像是,

「對阿,我對於你提出的建議有疑惑,而我會期待坐下來聽聽你的觀點。」

4.「真我」只有一個

「我就是這樣的人」

相信不少主管,會以上述的方式行事,確實也造就了你的成功,但長遠來看,如果你堅持原地不動,那你永遠就會是那樣的人。

如同倫敦商學院教授艾米妮雅.伊貝拉(Herminia Ibarra)在其著作《破框能力》中所指出的,執著於真我(authenticity)的觀念,有時反而會成為成長的阻礙。

記得!沒有絕對的真我!有效地突破「我就是這樣的人」的框架,就能展現出更有助於成長的誠信(integrity)。

自我管理三種工具

1.成本效益分析

人們不是害怕改變,而是害怕失去。

當我們升職的時候,同時也失去了舊職位的熟悉感、原有高績效領域的舒適感以及已經習慣的例行職責。

真正能促使我們改變的,是認清我們的收穫大於我們失去的。這就是直截了當的成本效益分析。

舉例來說,你的目標是減重,而你喜歡吃甜食。然而,根據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顯示,甜食過分攝取對身體有較大的負荷。當你期盼減重後,能穿得下美麗的衣服、維持健康以長久陪伴家人,這樣的動機(效益)便會對誘人的甜食(成本)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

2.微習慣

比爾.蓋茲:「大多數人高估了自己在一年內可以做到的事,卻低估了他們在十年內可以做到的事。」

一夕之間從胖子變成瘦子是不可能也不切實際的,也就是說—當你面對目標卻發現自己缺乏進展,往往會感到受挫。

比較好的做法即是將大目標(習慣)分割成小小步驟,即是微習慣(Micro Habits)—建立一種習慣的習慣。

  • 每日執行
  • 保持小規模

不要想,做就對了!如同勵志作家梅爾‧羅賓斯(Mel Robbins)所提出的「五秒法則(5 Second Rule)」—真正的改變發生在那五秒鐘之間。

3.肯定清單

建立每日追蹤清單,由微習慣(3-5項)開始,慢慢逐步擴展到巨大的持久習慣。例如:

  • 每日步行1萬步
  • 早餐前喝一大杯水
  • 讀一篇文章

每周統計一次,四周後進行檢核,讓微習慣慢慢成功變成永久習慣。

避開權力鴻溝

1.單一故事的誘惑(Singular Story)

任何故事並不存在唯一客觀的版本,總是會有各種觀點。

然而,身為主管的我們總是以自己認為的「事實」或「真相」,做為評估準則,擬定行動計畫。

不過,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會不會有一個角度是你沒看到的、更好的版本?

公司調整人力是常有的事,特別是在業績下滑的時候,更是屢見不鮮。

記得某次,總經理給我一份在公司表現不佳、預計要裁員的名單,要求我與人事部門確認後,即可展開執行作業。即使表現不佳的「事實」已攤在眼前,而我所要做的即是—宣布資遣方案及監督交接事項。

當下覺得這樣的做法有些唐突,於是我鼓起勇氣向老闆提出,我想親自面談完名單後,再來做決定。沒想到老闆不加思索地就答應了我的請求,前提是必須盡快處理。

在進行完面談後,我發現其中有兩位員工,不僅沒有報告中表現不佳的態度,反而還非常有想法,尤其是對公司的業務模式,似乎是擺錯位置,導致他們的專才無法有效發揮。

這個故事的最後是,我選擇留下這兩位員工,在之後公司的改組中,他們都得到重用,晉升到了事業部主管(BU Head)的位置。

回到主題,針對如何避免單一故事的誘惑,作者提出的工具是「多重意義(Multiple Meanings)」—允許自己不僅考慮一種可能性,而是多種可能性,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由匱乏心態(單一故事)轉變為豐盛心態。

2.找出你的溝通斷層線

作者根據其訪談多位專業經理人後,歸納出以下七種常見的溝通斷層線

  • #1 不均衡的回饋

主管給予員工指正性回饋固然是重要且必要的;但與此同時,你不能「只」提出這種回饋,甚至連一句基本的「謝謝」或「做得好」都沒說。這種不平衡對員工的心理與生產力的打擊,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提出的「魔法比例(magic ratio)」—每講一項負面評語,便需要提出五項正面評語,將能減緩這種不均衡的回饋並能有效改善你和員工之間的溝通障礙。

  • #2 假設對方一無所知

當我們位居高位或是學識淵博,很容易擺出高人一等的姿態,忽略掉別人可能和我們的學經歷一樣或者更勝。

我的身邊不乏一些位居高層的好朋友,他們已經習慣在掌聲或讚美聲中生活,反而在面對一些簡單事物的處理上,常出現所謂「大頭症」,這也多半成為這些好友們未來更上一層樓的致命絆腳石!

作者建議,要避免這情況造成的溝通斷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察言觀色。

  • #3 口頭扼殺

過去經常遇見口若懸河的主管,無論談及什麼樣的主題,他總是知道答案、搶先搭話,甚至認為即使打斷別人發言,也是在節省大家的時間。

在管理的職務上,主管的話語本就具有放大效應,有時說太多,反而讓真正重要的事變得模糊不清。

因此,如果能夠察言觀色,多注意別人的互動方式、為他人創造成長空間,使其變得更強大,那麼,你的影響力也會變得更深遠。

作者建議,在會議上練習「閉嘴」,堅持至少當第三個發言的人。

  • #4 聖人開示

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老闆突然腦洞大開在會議上宣示公司的未來發展或是行動口號,由於事出突然,在場沒人敢問個明白—老闆的指令或是要求究竟是什麼?

等到會議結束後,便私下開始胡亂臆測、瞎自行動…等到某日,老闆發現大家的行動偏移,再度召開會議對團隊咆哮—為何完全沒抓到其重點。

其實,要讓公司員工抓到重點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老闆自己講清楚。

作者建議,打破知識的魔咒,讓自己說的話對聽眾「有意義」。

  • #5 過去經驗的分水嶺

你之所以擔任這個位置的主管,很大一部分是基於你過去的績效紀錄所致。

但如果我們尚沒有了解新職位的背景環境、內部關係,而是想藉由炫耀過去專業技能來弭平職場上的差距,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作者建議,了解他人是同理心這項領袖技能的基石。當員工覺得自己的聲音被聽見、自己的價值觀得到尊重,自然在工作上就會更有效率。

  • #6 未說出的訊息

有時候別人的一個表情或動作,常常會令我們產生誤解。

例如,你和隔壁同事打招呼,他當下絲毫沒反應而且一副臭臉,你可能心裡犯嘀咕,猜想是不是昨晚夫妻吵架還是剛剛被老闆罵了…

其實,什麼都不是,他只是一早進公司,還沒喝咖啡,腦袋空空而已。

試想:如果是主管要跟未來的員工一起共事,在彼此都不熟系對方的情況下,應該會更容易因為誤解而產生不必要的摩擦與挫折感。

作者建議,繪製一份關於他人偏好與忌諱的地圖(或許可以稱為使用說明書),與其相處時就會容易許多。

  • #7 未校準的擴音器

很多時候,主管的話語如果沒有明確的定義,很容易會被員工擴大解釋。

例如,老闆說:「這個想法聽起來不錯喔」,這句話可能會讓員工擴大解讀成—老闆同意這個想法,可以去做了。

作者建議,比較好的回應方式是,加上評分系統。像是,以一到五分來說,這件事對你有多重要?

3.特例的迷思

卓越是締造傑出的成果,特例則是認為規則不適用於自己身上。

當你的職務越高,你所擁有的權力也愈大,你會不由自主地開始享受「特權」—因為「我值得」。

組織心理學家梅爾塔.維德—維德斯伯格(Merete Wedell-Wedllsborg)就提出了組織滋生不合倫理的三要素:

#1.無所不能:主管相信自己比任何人或任何事更加強大。

#2.文化麻痺:團隊已經習慣主管的行徑。

#3.合理化忽視:團隊沉溺於自我保護。

作者認為,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是很很重要的。但享受自己種植的成果,不等於要開始從別人的樹上採摘。

避開壓力陷阱

1.找出你的隱藏觸發點

提早辨識出觸發警訊,趁自己尚未被情緒啟動之前,及時調整。

工具:觸發點探測器(Trigger Spotter)—找出讓你發作的事情。

找出你的壓力點,並想辦法調整情緒、舒緩壓力乃至恢復平靜(如:喝一大杯水、深呼吸等)。

2.根除未滿足的渴望

明明心裡想的是要拒絕,一開口卻是直接答應。

面對同事批評你的工作,內心想反擊卻還是默默承受。

一樣都是人,都會受到未滿足的渴望所驅使。想要被喜愛、想要歸屬感、渴望被看見或被聽見。

工具:渴望追蹤器(Hunger Tracker)—找出驅使你的隱藏渴望。

#1.觀察:先觀察渴望如何影響行為。

#2.檢驗:深入挖掘這些渴望背後的敘述,以判斷它們究竟是事實,還是自己編造的虛構故事。

#3.實驗:設計實驗,驗證結果。

3.避開唯一提供者的陷阱

成為組織裡的「唯一提供者」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壓力,代表你必須在專業領域內的知識也要超越其他人。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自主性會急轉直下,變成自我中心、好勝心過強,甚至自以為是。

「唯一提供者」經常扮演過度付出的四種角色:

#1.照護者(Caretaker):這類型的人為了仰賴崇高的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他們寧願踏進自我犧牲的泥沼,像是,「為了公司,我必須這麼做」、「我自己來做比較快」。

#2.打地鼠冠軍(Whack a-Mole Champ):每當組織出現新的危機,這群人立馬站上第一線,指揮全局,以解決眼前問題為目的,卻沒有進一步去理解思考或是重新修正潛在問題。總以為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沒想到隔天又會重演相同的循環。

#3.閃電俠(Flash):職場版的閃電俠,總是發揮超人速度來解決一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打地鼠不同的是,打地鼠講求數量,閃電俠則是講求速度。簡單來說,這類型的人享受控制權與話語權,容易不耐煩、沒耐心。

#4.優等生(Straight-A Student):這類型的人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有著極高的標準。團隊成員在進行任何事之前都要獲得他的准許。優等生往往知道所有答案,但有時過於聰明反而會讓他們忽略最顯而易見的問題。

工具:任務調節器(Delegation Dial)—成功委派任務所需的轉變。

4.擺脫瑣事之網

身為主管,你的角色是主廚,而不是料理台上的廚師。你的工作不是切蔬菜絲,而是構思新食譜。

隨著你的職務調整,你需要空出時間去思考下個位置需要的技能。

工具:空白空間(Blank Space)—騰出空間給真正重要的事。

你可以試試:一天一次,遠離所有電子設備、閱讀和交談,持續三十秒或是騎自行車或是跑步1-2小時。

5.超級英雄症候群

你的身邊應該有這群人的影子—除了睡覺其餘時間都是工作優先、出門度假卻總是帶著筆電、手機電話永遠講個不停。

這群超級英雄們可能在你的主管位置上獲得掌聲與榮耀,但實際上你是用忽略家庭生活及身體健康來換取的。

上天給大家最公平的事就是—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

倘若你想要成為強大、自信、高效的主管,你得要先學會掌控自己的時間與身心健康。

工具:時間投資組合(Blank Space)—重拾你的寶貴時間。

在一天的中途設定一個鬧鐘,檢查你是否有花時間在時間投資組合中最重要的項目。如果沒有,你要做出哪些改變來轉移你的注意力?

6.喪失熱情與使命感時重新校正

同一件事做久了,難免會感到厭煩;同樣的,職場上,相同的職務待久了,也會遇到撞牆期。

迷失人生方向與熱情,其實比你想像的還容易。唯有將你自己重新投入到你感興趣的領域,當你感受到被需要的狀態持續加溫,誰還有時間去思考「我想做什麼」或是「我必須做什麼」呢?

工具:喜悅線(Joyline)—重新發掘你的熱情與使命。

運用喜悅線工具,找出你的使命感與意義感。

結語

身為主管,你不必永遠比團隊更優秀,而是要抱持共好的豐盛心態,帶領人們共創成就。作者指出,領導者應避免競爭性的匱乏心態,轉而鼓勵下屬互助,並為他們鋪路前行。

建議所有經理人和領導者都能閱讀這本書,並善用書中提到的改善工具,相信不僅可以讓身為主管的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你的同儕與員工,更能發揮你的領導力,打造卓越的企業文化。

Bonus(索取本書心智圖)

  1. 馬上加入 PM Tone 產品通 官方Line@fod9104q
  2. 發送「我要索取 #當上主管難道只能被討厭 心智圖」即可取得

本文作者:PM大叔

資料來源:本內容摘錄於《當上主管,難道只能被討厭?》部分內容

主圖來源:Image by Darwin Laganzon from Pixabay

內文圖片:作者整理

若有轉貼需求,請來信(service@pmtone.com)討論。 轉貼時禁止修改內容及標題、須保持所有連結、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原文標題、連結、及作者訊息。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列印
Gary Hsia (夏松明)

Gary Hsia (夏松明)

夏松明(PM大叔):產品管理專家,企業數位轉型輔導顧問,FB「產品經理菁英會」社團創辦人,PM Tone | 產品通 產品經理知識社群網站 站長,目前從事顧問諮詢及培訓講師一職,主要以企業培訓及輔導企業產品開發、經營管理及業務行銷等顧問講師工作。 同時擁有「PMP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WBSA高階策劃師認證」及「NPDP新產品開發專業證照」,也受邀至企業內部、大專院校授課並擔任公開班講師,是業界少數具備「經營管理」、「新產品開發」與「品牌行銷」等專業領域的資深顧問。

延伸閱讀

想獲取更多優質內容

線上課程、PPT簡報、心智圖、音頻等知識,歡迎加入「產品學院」
產品學院